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话不止适用于棋手,还适用于棋谱……
回顾一下五子棋发展的各个时期,几乎每年都有新研究新变化横空出世,在比赛中放翻数人大放异彩;同时,在拆棋大军的努力下,每年也都有旧变化被终结、原有结论被推翻,同样在比赛中掀起一阵波澜。
尤其是智运年,这样的情况更加突出。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被“重新定义”的变化不在少数。写这组文章,就算简单的做个小结。
今天所提到的,是关于——原以为基本平衡的一路溪月八打分支。
//
山口规则体系下,溪月8打原本一直是公认相对可下的一个选择。在2018年的时候,白4内斜2还是一个较为多见的选择,常见可能打点如图(1-8观点可能有不同)。

其中,八打选择J8(即图中8!)点相当常见,白棋多选择下图走法,当时认为后续可以导向较为平衡的局面。

其中常见走法大致分别是:
选择点1(最常见):

12手也有选择J7。总体后续局面较复杂,没有定论。
选择点2:

第一种可能,黑必胜。

第二种可能,14手后黑必胜。

第三种可能,至此后续无定论。当时国内认为黑先手可能不太好保持(国外黑棋胜率较高,该变化出现较多)。
选择点3:

白棋较优。
//
然后,不知道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也许可能开始于——2018年全国精英赛曹冬和兰志仁的一盘对局。

黑:曹冬 白:兰志仁
在28手,双方棋手均有30分钟左右剩余时间时,双方和棋了。
虽然曹冬优势局面主动和棋也不算罕见,但很显然,国内众多棋手都注意到了这盘棋。
精英赛结束后,全国级比赛暂时休战,时间一晃而过,再会面已是2019年5月的全国团体锦标赛。
神奇的是,整场比赛,男女7轮,这个溪月的6手分支一盘都没有出现过。
紧接着,7月的全国公开赛,仍然还是一盘都没有出现过。
原来,上半年,在中国棋手中,这个6已经被确认必败,甚至部分交流群里已经发布了地毯谱。
这路变化就这样默默的退出历史舞台了么?
2019年7月末,第16届世界五子棋锦标赛在爱沙尼亚塔林开战,首先进行的是QT(资格赛)阶段。
QT第4轮,日本名将中山智晴执黑对阵俄罗斯Epifanov Dmitry,首次在正式比赛中亮出了这个全新的27,并最终获胜。
虽然后续走法有区别,但我们谨慎估计,也许日本也已经发现了这路变化的后续必胜,只是具体选点和我们有所不同?

随后,AT(决赛)第5轮,日本棋手井上史也对战曹冬,居然执白选考了这个6的另一个弱分支(24手直接挡),双方行棋飞快,最终相当于被曹冬秒杀。

因此,中国棋手已基本掌握这个6的后续必胜,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但欧洲棋手之中,似乎大多数人还并不清楚。
WT(女子组)比赛中,吴志琴首先在第6轮用这路白6战胜俄罗斯棋手Oborina Anastasja;紧接着第7轮中,同样的变化执黑对战日本棋手藤田麻衣子,也许是基于强分支已被终结的压力,藤田选择了更弱的8手,迅速败下阵来。
此后比赛中,大多数白棋宁愿选择6手活三定型,之前的6手基本上告别了高水平赛场。

最后一盘这个分支的出现,是智运会男子个人第9轮,黄宇峰执白胜徐嘉琦。从这盘可以基本看出必胜的走法。

另外,27走F4也被证明复杂必胜,33之后的后续做棋杀法也并不唯一。
以后我们再见这个6,也许就是作为骗着出现了吧?
那么,峡月的同型变化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