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是我棋力增长最快的一年,认识了新的朋友,加入了新的组织。但是客观上对于棋还是比较茫然的,我们手头的资料也只有那威和彭建国的《五子棋中级教程》;同时,我们对于五子棋世界也是茫然的,也还认为那威的棋力天下无敌,连日本的一些破损的资料和棋谱都被当成珍宝。当时棋手郁成军从北京搞来了《五手二打总论》的影印件,章照原也送给了李北峰一本日文版《连珠立二联先手必胜法》的原书(此书作者为日本连珠第二世名人三上雄石,为1915年出版的老古董。在这本书中松月必胜是没有四四禁手的,并且还是19*19的棋盘,所以相关的必胜并不符合现今的连珠规则,松月一打必胜的争议要等到2004年李洪斌的《松月定式大全》才得以终结)。之后北京也开放了可以购买《五手二打总论》复印件的途径,只是价格为RMB150元一套,在90年代这个价格还是非常昂贵的;我们的做法是先购买一套,然后继续复印;而北京为了防止我们复印,外卖所有的复印件都是复印在有色纸张上的......于是,我们的复印件都是比较含糊的。
98年初,我通过我日本的朋友购买来了一本日本连珠的内部资料《连珠五珠定石》,再次补充了上海连珠的资料库。98年开始,上海棋手的基本资料逐渐补齐,并已经能做到人手一份了。上海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那威和彭建国的《连珠五子棋中级教程》,为当时我们的基础五子棋科普读物,上海棋手基本人手一本。

斋藤秀一的《连珠五珠定石》,也是我们早期的五林秘籍。
顺便讲讲当时上海棋坛的一些情况:
1997年的上海五子棋界,唯一的组织是李北峰的“北峰五子棋俱乐部”,这个组织的主要活动就是每周末在公园(当时主要是在虹口公园,即现在的鲁迅公园)里下棋了,并且风雨无阻。
为了体现俱乐部的存在,也确实做了不少推广活动,比如好几次的福德广场和新凯福广场的活动,但是作为比赛,却一直缺少足够的正式性,一则由于场地的问题,二则由于人员的组织问题,毕竟北峰也很难把大家都召集起来参加一个比赛。
讲讲1997年8月的福德广场的活动,这是一个守关打擂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有一个新人加入了我们的组织,就是黄民城。作为上海的连珠组织中任劳任怨的老人,我记得他加入的时间。而新凯福的比赛,也是守关打擂的比赛,打擂两元一次;当时居然还有人输棋之后不服气,一次性购买了很多票子来连续参加的。
当时,上海水平最高的棋手就是李洪斌,其次是张奕翔,他们的水平大概为6:4,就是十盘中,李可以多赢一盘;之后就是赵凯,章志强,柳旭伟,顾炜和我(此处排名不分先后)。
之后的几个月,我每周都去公园下棋,和很多棋友进行了交手,基本的情况是会输给李洪斌,弱于张奕翔,下风于赵凯和柳旭伟,差不多于章志强&顾炜,感觉略强于其他的棋手。
喜欢和李洪斌下棋,洪斌的棋正大光明,力量感很强,擅长进攻,棋里有他张扬的性格,刚毅且正直;和他下棋虽然压力很大,但是乐趣也是不少,他的爱好就是要在你最熟悉的开局中战胜你。
喜欢和张奕翔下棋,张的棋想法很多,和我的棋风接近,算路很好,还是一个知名的桥牌手,为人和善,也总是在桥牌和连珠之间进行选择徘徊。后来不久他便舍弃了连珠而取了桥牌。其实为何不能二者得兼呢?人生为何总是如此地残酷。
喜欢和赵凯下棋,记得他的棋风是李和张的中间,有算力,也有力量,可惜在99年后就非常少见到他了,真的很想他啊!
喜欢和章志强下棋,章是学习电脑的,我们棋力接近。我实在是不喜欢牛皮糖风格的,但是他的风格就是牛皮糖;我平日里对他都是略微下风,但在关键的比赛里却是屡屡战胜他,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和对手。
喜欢和柳旭伟下棋,他很少研究定式,但对棋的感觉一流,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见他怕,但在98年后,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研究之后,柳就跟不上大家的步伐了,也就逐步落后,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最后也终于不来下棋了。
不喜欢和李北峰下棋,前期是因为他那怪异的棋风,后期则是真的不想虐他。他是个忠厚的长者,是我们那些年的召集者,是上海五子棋的局面开创者,对上海五子棋居功至伟。
不喜欢和顾炜下棋,当年他是我们这里年纪最小的棋手(那时他才18岁)。我们下棋是为了乐趣,为了“肉”在一起的感觉;但是顾炜总是见人下棋,他下棋是为了赢;也就是他总喜欢研究人,下棋时给每个人的都是你最不熟悉的开局,特别是对我,总是用特别的开局来考验我,而我却每每经不起考验。总喜欢投机取巧,也总是让人发不出力。我当时的棋力和他其实也是差不多的,但就是输他最多。当时总是感觉和他下棋缺少了几分乐趣,多了几分窝火。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