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前段时间,我们瑞亨国际象棋俱乐部举办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
有个小家伙比赛失利,在棋局结束的那一刹那,他的哭声就传开了。我看到孩子的妈妈还有身边的家长都劝孩子“没有关系,输就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小家伙却闹个不停“我不要输,我就要赢!”
家长也很无奈“儿子太在乎输赢了,无论是玩游戏还是比赛,都要争个高低,有时候连吃饭也要比别人吃的快,如果有人比他快,就会不乐意”
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其实,在孩子刚出生时并没有输赢的概念,但潜意识里仍有获得他人肯定与赞美的需求。到了3岁左右,孩子会渐渐变得特别好胜,喜欢在比赛活动和竞技行为中胜出,一旦发现自己不占优势,就容易产生失望、生气、发脾气等负面情绪。这是他们在特定的年龄,特有的心理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错误的引导让孩子对于输赢有过份的执念。
一个过于追求成功的父母,势必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让他们也无法接受失败。
越是在乎输赢的孩子,越容易成为输不起的孩子。
失败是人生的常态,让孩子学习接受人生的不如意,做一个“输得起”的人,远远胜过一个只会赢不会输的人。
Ⅱ
看过《最强大脑》意大利男孩安德烈·拉托雷和中国男孩李云龙的对决战。
节目组要求两位孩子记忆51对新郎新娘的随机站队顺序,并用人偶模型把排位展示出来。
一开始,李云龙误以为自己摆放错误,在现场失声痛哭,嘴里一直念叨着:“我摆错了,可是我记对了呀!”
用现场评委的话来说:感觉他整个人被击溃了,什么都没有了。
安德烈·拉托雷见李云龙的反应,忍不住也落了泪,主持人问起,他说:“我看他哭得这么伤心,也觉得很难过。”
成绩公布后,意识到自己是赢家的李云龙,情绪大反转,立马破涕为笑。
再看看意大利孩子:他大方地跑过来祝贺、拥抱李云龙。
事后,很多人评论李云龙“输不起”,大赞意大利男孩的豁达和淡定。
其实不仅李云龙,现在很多孩子普遍变得“输不起”。
大到成绩不好就自杀:

“上次没拿到三好学生,哭得撕心裂肺;”
“面试的小学没要我家孩子,孩子总是闷闷不乐;”
“玩个游戏,一输就耍赖、打人……”
白岩松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 。
但很多家长只求孩子赢,“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天价学区房、昂贵补习班、放弃工作陪读等……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资本,和孩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孩子输不起,家长更输不起。
刘震云在他的书中写道: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就便是输家。
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并不重要,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才最重要。
人的一生,是不断经历失败而后成功的一生,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恰恰是人生的另一种美满。
Ⅲ
让孩子只赢不输,往往会让孩子活在虚假里,一旦融入社会集体中,会很难面对现实里的输赢。
不如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输赢规则,输与赢不过是结果,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
那么,如何帮孩子找回自信呢?
学会具体的赞美,当孩子作业比上次完成的好,我们可以赞美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当孩子学习自行车骑行比上一次平衡感娴熟一些时,我们可以赞美他们的努力……
每一次的小进步和小成功,都能给孩子带来喜悦,与此同时,自信也慢慢地被建立。
自信的孩子不容易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评价上,不容易被输赢左右情绪,丧失努力进取的勇气。
“输不起”的现象,只是孩子行为表现中一个非常小、非常小的维度,它会反复,更会成长。
在孩子尚未长大成人时,我们没有必要给孩子贴上“好胜心强”、“输不起”的标签,用我们的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让他们更好地在输与赢之间相互平衡,用平常心看到输赢结果。
只有我们自己接受“输不起”是一件正常的事,才可以一步一步帮助孩子积累足够的能量,更好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
愿每个孩子都能以阔达心态对待输赢,做一个能赢也能输的大气之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