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威 俱乐部

《朦胧的碰撞》(四)

字号+ 作者:那威 来源:本站原创 2006-10-31 13:04 我要评论( )

续上 你说这次大行动成功吗?全体学通社记者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集中遗体现了学通社的精神:去闯,去走一条开 拓的路! 去闯,去开拓,何其难呀!这困难来自小记者们自身的经验不足,成年人的不理解、不承认。但他们凭着青年人的朝气和勇气,顶住了一次次白



 
续上
       你说这次大行动成功吗?全体学通社记者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集中遗体现了学通社的精神:去闯,去走一条开

拓的路!   
    去闯,去开拓,何其难呀!这困难来自小记者们自身的经验不足,成年人的不理解、不承认。但他们凭着青年人的朝气和勇气,顶住了一次次白眼,在失败的泪光中,他们真正走进了社会。   
    但这周围的社会与他们原来想象的是如此的不同!他们在各种繁杂无效的机构中被弄得错头转向,他们被官样文章一蒙一个愣……他们要思考了,要用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大脑去思考——这需要更大韵勇气!因而,他们成熟了……


  
 第二项考试开始了,教室里重新挤满了人。
    “现在记者招待会开始,你们每位就是记者,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我们提!”考官活音刚落,场上就出观了一片骚动。考生们互相交头接耳,他门想看看这些高高在上的同龄人到底有多少水儿——现在的中学生能看得起谁呀?
    果然,那个敏感而热门的话题首先被提了出来:“请问,对于中学生早恋问题,你们怎么看?”全场—片掌声,随后是挑衅般的安静。
    五个考官会意地互相看了一眼,都把目光集中在张民身上。张民站起来,他高挑个儿,着牛仔裤,花衬衫。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可以在青年政治学院开几次讲座。但既然今天同学们提出来了,我就说点几个人的看法,和大家讨沦。”他的沽虽然说得很“周到”,但谁都可以看出,他

有一股自己并不想掩饰的傲气。
    他甩了一下头发,“早恋,故名思义,过早地恋爱——真理向前跨一步便是谬误——过早的必是不好的,不正当的。所以,我对真正的早恋持否定态度。”全场象微风吹过的湖面,有些波动了。
    “青年人有一种心理——逆反心理,大人不赞成的,他偏点头。青年人有些偏激,一分为二的事,往往在他们那里成了全否定或全肯定。”他不顾他引起的“激愤”,接着说,“中学生中有早恋,即过早的,不正当的恋爱,但也有真正的恋爱。可能做到这点的,极少,我说只有千分之一,也绝不为过。他们往往是品学兼优,知识面宽,对人生、对事业、对爱情有过深入的思考的中学生。他们的感情能受理智的控制,或者说,他们的爱是经过理智的思考后才付与或接受的。我认为这类不算早恋,而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例子我见过几对。年龄不是死指标。
    “但我要再强调一遍,只有极少数的中学生才能做到这点。”
    “我们再来看看更多的中学生的那种朦胧或不艨胧的感情吧。由于生理原因,初中生已经由两性的排斥期进入了吸引期,这样就产生了第一种‘早恋’,只是由简单的两性吸引为动力的,这是一种最浅薄的早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出问题。”      
    “第二种,是一种半朦胧的感情。因为爱情毕竟是种甜得如蜜的感情,中学生正在进入青年人的行列,当然会有这种朦胧的要求。加上琼瑶小说的诱惑,学习生活的枯燥,还有心理上的那种要摆脱家长束缚的要求,就使一部分中学生戴上粉红色的眼镜去寻找‘爱’了。但他们还不懂得爱的真正内涵和责任,他们年龄还小,理智不强,往往不能做出客观的选择;同时,他们不能正确处理‘爱’与学习,工作的关系,而当真失去这种感情时,因为意志薄弱,便又经常陷入苦闷,以致做出一些愚蠢的举动。”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中学生的早恋持反对态度。但也有一些同学说了,我们之间是真挚的友谊。好了,这就涉及到男女生之间友情与爱情的关系了。今天。我们都是中学生,大可以关起门来说话。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感情,在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中很难分得太清。假如一周7天,  4天晚上你们俩在一起——离得又不算太近,你们这种真挚的‘友情’就要画问号了 .”
    出乎几位考官的意料,这近乎古板的话,却没引起考生们的不满,全场静静的,都在听。
    “以上我分析了早恋的诸多弊端,这种“感情”是应该抛弃的。但它又是洪水猛兽,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如果真有了这种朦胧的感情怎么办呢?我想先不要显露出来,深深地埋在心里,将来知识、阅历增长了,自己的人生观确立了,再去理智地检验这美好的感情。我相信,如果真是幸福的种子,它一定会生根、发芽。开出芬芳的花朵.”他深情地看着台下的同龄人们,在彼此的目光对视中,他们的思想在沟通。
    “我现在要说说事物的另一方面了。为什么中学生一听家长,老师说他们,早恋’就烦,就抗议呢?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青年人的逆反心理,以及浅薄和偏激造成的;但在这方面,老师、家长的说教式、训斥式、命令式的教育也起了很大作用。”他看了一下挤在教室门口的那些老师和家长,“中学生的这种朦胧的感情,当然幼稚可笑,甚至愚蠢,但这毕竟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感情,师长们如果用粗暴态度去管,只能适得其反,中学生们会更加紧闭心灵的大门;这种感情需要引导,需要师长们与他们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去
听,去说。”
    掌声响起来了,  由弱到强,最终海潮般的响遍全场,经久不息。
    张民在掌声中又是潇洒地—一甩头,坐下了。考官们都很兴奋。
    掌声刚停下来,一个男高音马上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你们对中学生早恋持否定态度,是因为中学生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但我想,现在的中学生对个人价值更感兴趣,你们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考官们一愣,问题真是越来越大了。李立站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刚才想对四中女生说的话,一下子又涌上了心头。他微微有些激动。    ’
    “人的价值来自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不是唱高调。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喜欢文学,就追求她。因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她使你发观生活的美,抛弃生活的丑,她让我去寻找美。
       当我发现了美,并用笔把它们集中地呈观出来时,我感到自己生活在美好之中了。这些文章发表出来——我又把美送给千家万户,让他们从美中得到享受,从丑卞中向往美——这时,我感到我于社会是有用的,我是有价值的。
    “当然,每个人追求可以不一样,但只要你为‘贡献’而追求,你对社会是有益的,你就是有价值的。”
    掌声还没有结束,一个白衣少女已经站起来了:“请问,在校时学习与自身价值又有多大关系?或者说,在当今这个社会上,知识是否能提高一个人的价值?”
    “当然!”李立噌地一下站了起来,“没有知识,你将与一个陌生的世界抗衡。在当今这个时代,整个社会的进步全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真才实学,在今后的社会中将无立锥之地!而真才实学源于什么?源于学习。中学生校内的学习是一个人所必需的,也是对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当然,现行的教育体制、课本都有待改革,但这只是具体问题,绝不能影响我们的校内学习。
    “有同学会说,你看现在到处‘脑体倒挂’,学到了科学知识有什么用?我要说,这‘脑体倒挂’是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暂时观象。改革要一步一步地走,所以我们现在经济体制是双轨制,价格体制也如此。具体一点说,有很大一部分劳动产品已经商品化,这样它的价值是公平的。而其中脑力劳动及脑力劳动产品(指发明等未能直接产生价值的产品),都还没有商品化,这样,脑力劳动的价值无法宏观出来或者说被人为地贬低了。但这只是暂时情况,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  “脑体倒挂”必将消失,那时从经济角度讲,知识越多越有钱。而且,中学生们只要走进社会去看一看,就会发现这种情况正在实现着。”   
    全场静极了,老师、家长们也不能不为李立头头是道的生与考生辩分析由衷赞叹。接下去的记暂招待会,几乎成了辩论会。考生与考生辨论,考主与考官辩论。辩论越来越深入,许多人站了起来,挥舞着手臂,争得面红耳赤……
    时间在飞逝,晚6点了,夜幕已笼罩了京都,而辩论却没有一点停止的意思。考官头儿站了起来。面对这欢腾的场面,他不知该用什么理由来结束这个“招待会”。他不禁感慨起来。
    这位某中等专业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在初入学通社时,曾被视为典型的”侃爷”而不招人喜欢,他当了学通社头儿后,大家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出色的领头人,也有人骂他是个小人。他主张中学生要走向社会,要到社会上去闯,去认识自我,培养能力,去和这个社会明对明地碰撞。为了“逼”小记者们走向社会,他把全社分为几个报道组,规定了社会活动量和发稿的数量,把小记者们累得好苦。可是这样没多久,小记者们的素质却大有长进了。他认为一个人不管是谁,一走上社会,就再没人哄着、供着,全靠自己的能力了,所以他打破“终身制”,给小记者们一种危机感,象这次招考通讯员就是一次尝试。同时,他认为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他希望团结更多的中学生,让他们走出自己的维谷,去同这个社会撞击,通过这些朦胧或不朦胧的冲击,完善自我,也使社会重新认识当代中学生。此时,他挺了挺胸,敲了敲桌子,考场里安静下来。
    “同学们,欢迎你们参加社团的活动,因为这是中学生显露才华的重要窗口。在社团活动中,无论什么类型的中学生,都会与社会上的‘好人’、‘坏人’,应该称赞的和应该唾弃始事物,相融或碰撞。这碰撞有时是不自觉的,无意义的;有时具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正是这些朦胧或不朦胧的碰撞,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痛苦和坚定,也懂得了什么是圆滑和宽容。我坚信,只要碰撞,就会迸出光亮,并撕去那朦胧的外衣,也只有这时,我们才会发现昔日的炫耀是多么无知,往日的呻吟又是何等的浅薄!
    “今天的考试,是我们同龄人之间的一次碰撞,目的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冲出自我,迎接挑战!因为我相信,在坐各位都不会愿意——我们的共和国总是被排在世界的落后之列!”
    还用描述当时的场面吗?还用交代考试的结果吗?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学生是单单为了一场考试才“牺牲”宝贵的时间来这里的吗?亲爱的读者,我相信你也不是为了知道考试结果,才读完这篇文章的。这场考试,这种碰撞,现在还没有结束--只要有年轻的血在奔流,只要向上的精神不泯灭,这场碰撞就永远不会停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