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史复盘

回想当年那些事

字号+ 作者:顾伟国口述迩岛范子整 来源:中国五子棋博客 2006-11-09 13:53 我要评论( )

上海五子棋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第10个年头。现在回想起10年里发生的诸多事情,心里面有种说不出的感慨。 1997年的夏天,那是我第一次踏进这个圈子的时候。在此之前,我基本以智力游戏的研发为个人研究方向,如,数独、七巧板、五巧板、九连环,等等。智力游戏

 

上海五子棋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第10个年头。现在回想起10年里发生的诸多事情,心里面有种说不出的感慨。

1997年的夏天,那是我第一次踏进这个圈子的时候。在此之前,我基本以智力游戏的研发为个人研究方向,如,数独、七巧板、五巧板、九连环,等等。智力游戏中自然也少不了棋,对于中国象棋、围棋、五子棋,多少都有些了解。而且因为我妹妹在日本工作,通过她还购买了一些日文原版的五子棋初、中级教程,这在当时的上海可以说也是极少的。所以,当我从《新民晚报》上看到有北京五子棋代表队到上海交流的消息,除了些微的诧异外,也产生了一种想进一步了解五子棋的念头,也就是这个几乎一闪念的念头,就此让我深陷五子棋不能自拔,对这份感情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智力游戏。

那天清早,当我赶到上海棋院,已经有不少人聚集等候。离预定时间还早,大家就在一起闲聊,聊的话题都是关于五子棋的,很多人都在想上海和北京的交流,上海究竟会赢还是输。聊天的人中不少似乎是认识的,听了一会儿,这些人不是通过“上文杯”相识的,就是在虹口公园认识的。听口气,似乎个个都是高手。我当时带着几本原版书,就拿出来给大家看看,于是就认识了李北峰,然后就知道了上海还有个五子棋爱好者的定期活动场所——虹口公园,这点倒是让我感到了惊讶。

那次和北京的多面打交流,因为人多时间少,北京队来的又晚,我最终没被安排上。但是我全程仔细地看了沪京双方各台次的对局情况,总体感觉两地的水平不在一个层面,确实是北京要强过上海。北京选手不仅仅是计算清晰、基本必胜变化熟悉,而且人家在对棋的理解上是超过上海的。绝大多数上海选手和北京选手下棋不是一味地蛮攻,就是一味地死防,两种类型的最终结果都是失败。特别是不少成年人被北京小孩子弄的满头大汗,样子是很狼狈的。虽然这些让人很沮丧,感到是一天一地的差别,但让人开心的也不是没有。这天多面打,上海最出彩的就是第一台的对局。北京似乎是李栋二段一对三,他在此前的“康柏杯”名人邀请赛中获得中国参赛选手最好的名次,应该说可以代表当时中国五子棋的最高水平。结果,他在同上海最优秀的几位选手(李洪斌、顾炜、赵锴、章志强、王伟明等)的交流中,仅和了一盘,其余全部输了。当然,毕竟是多面打,再加上李栋轻敌在前,这个结果也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可能是北京队想找回点面子,他们提议在下午同上海最强的4位选手来一次对抗,好象是每方限时30分钟。当时我们都期盼上海选手至少能够打平,据了解不少人都把最稳妥的1分算在李洪斌身上。而且为了保险起见,李北峰没有把李洪斌安排在一台,而是安排在了二台,应该说这样的安排在当时也是能够理解的。当时,我们的第一到第四台分别是顾炜、李洪斌、赵锴和王伟明,北京队的四台分别是李栋、白涛、邵小冬和陆遥。比赛的时候,8位选手在场馆的一边,剩下的人则在场馆的另一边,听那威讲课。不过好象很多人还是挺在意比赛情况的。最后,上海选手还是输了,不过这倒是在我料想之中。人家卯足了劲,当然不一样拉。唯一好点的是,结果不是0:4,而是1:3,王伟明获得了胜利。估计这个可能也是北京选手事先没有想到的。

这以后我就经常到虹口公园去下棋。上海棋手经此一役,似乎更勤奋了。大家(主要是李洪斌、顾炜、章志强、罗锦伟、赵锴和我几个人,那时李北峰已经基本不再研究棋了,而是专心组织工作)一起利用手头仅有的《五手二打总论》和《有段者指目》各自研究,顺带说一句,我托我妹妹买来几本原版的《五手二打总论》、《有段者指目》,结果被几个人一抢而空,到了每个礼拜六就一起讨论手谈,应该说那个时候倒真是长棋的时候。实战的算路、经验全部是依靠那个时候磨练积累出来的。当时因为是在公园活动,每天早上还要同晨练的人抢桌子,这个任务基本就是李北峰的。每次想到这个,李北峰几年如一日的,不管酷暑还是寒冬,都要一个人最早到最晚走,因为棋具也是他带来的,真是很不容易。那个时候的艰难是今天这些棋手体会不到的,但那个时候的有趣也是现在这些棋手感受不到的。那个时候,因为在虹口公园活动已经有一定时间了,慕名而来的人也很多,最鼎盛的时候大概有近20人下棋吧。在公园下棋有3个特点,一是夏天热闹冬天冷清;二是每到周五得注意一下第2天的天气预报,因为下雨的话就不活动了;三是户外活动空气清新,而且吸引的人多,人多的时候,下棋的人边上可以围上一大圈,有的还窃窃私语,特别有意思。

10月份,当时通过罗锦伟的帮助,李北峰他们利用双休日,组织在一家公司的办公室举办了第一届“友情杯”五子棋个人邀请赛。记忆里这好象是上海举办的第一个专业比赛,采用每人布局一次的双循环法,但是因为条件有限没有使用棋钟。当时办公室里桌子有限,有一桌就用个箱子代替桌子。记得好象是12人参加了比赛。我当时的精力比现在好,自我感觉除了经验不足,下的还是可以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和顾炜下的一局,斜月,顾炜拿白棋。我进入中盘就失先了,被攻了大半盘,但是都防住了,但是最终不知怎么回事被抓了个长连。当时心里特别不服气,觉得是自己大意了。本来要下第2局,但是因为时间太晚了,所以最终也就没有下,变成了没有结束的比赛。这次比赛最终的冠军是王伟明,有点出人意料,但是客观的说在那个时候他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也确实可以算作上海的一流高手了。这次比赛也是我参加的第一个专业化比赛,感触很深。通过比赛,对自己的棋力也有了底,感觉有差距,但差距不大。于是信心上来了,就继续研究各种变化,也产生了一些成果。

文章引用自:http://www.shwzq.com/testww/ShowArticle.asp?ArticleID=928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