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棋盘 无穷世界
——访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
本刊记者 王云建 摘自《现代教育科学》 2005 年第 5 期
早春四月,草长莺飞。第二届“ 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会议如期在春城昆明召开。会前本刊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这项课题的推进者和领军人——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先生。这位八段的著名围棋运动员、教练员的王院长与记者谈笑风生,思维清晰活跃谈吐诙谐幽默,在他身上尽显“方寸之中见睿智,黑白之间显正道”的棋哲、棋魂。
运动员、教练员、领导角色的转变
记者: 2003 年 6 月 12 日 ,您接替陈祖德正式出任中国棋院院长,又身兼棋牌中心主任之后,您的工作、工作重点有何变化?
王汝南: 从围棋角度来说,应该是变化不大,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从围棋出道的,对围棋有着特殊的感情,以后仍然要接触它。但从身份角度来说,还是有所变化的。以前作为中国棋院副院长,主要就是做辅佐这么一个角色,工作范围和重点没有现在这么大、这么多。之后,作为院长,考虑的问题和必须着手的工作就更多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我现在则是按照自己是思路去做,尽力使中国棋院的所有工作、各种棋类项目做得更好。我们面对的主要任务是“三棋一牌”——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和桥牌这四个项目的综合发展,作为中国棋院院长,今后,我的工作的主导思想不是依靠一两个人,而是要依靠每个对棋类有兴趣的人,共同参与其中,促进其发展。“三棋一牌”四个项目中每一个项目都有其内在规律、特点都有着庞大的爱好者群体。基于这种状况,根据我的个性,今后在遵循他们各自的规律,发挥各自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要心平气和地努力追求和谐发展。
记者: 2002 年 12 月 7 日 ,当选为中国象棋协会主席, 2003 年 6 月 12 日 ,出任中国棋院院长,应该说您的工作逐渐走上了行政和幕后。
王汝南: 对。可以这么说,以前是运动员、教练员,现在则逐渐变成了领导这个角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按照体育政策的大政方针,协调棋类各方面的日常工作或者服务工作等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方寸间的智力较量和思维艺术
记者:“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四大才艺之一,在过去应该是算是“基础教育”了,而现在学校或家庭的这种性质的培训却是一种“业余教育”。如今,这种业余爱好对现实教育有何作用?
王汝南:应该说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运动,三类棋历史悠久,能够流传至今,有其自身的内在魅力和文化内涵。国际象棋是科学、艺术、体育运动“三合一”的“结晶”,作为具有 1000 多年历史的世界性的游戏,它是全人类的一种文化遗产。而中国的象棋和围棋则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也是一种智慧的“体操”,感觉的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仍深受世人的肯定和喜爱,说明了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古代人称围棋技艺为“天技”,现代人称之为脑力“体操”,那就说明它具有发蒙益智的作用。古书有记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意思是说尧舜认为孩子很愚笨,于是就发明了棋子。寓乐于弈,寓教于乐,这说明连古代人都知道在娱乐中学习,那现在这种做法就更加应该提倡了。而且经过全国各地好多学校的课题实践也证明,掌握它能启认识、交往、审美之智;运用它则能悟世道、学道、健康之道。
棋类的教育功能除了益智之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面,就是对人们的身心修养、为人处世、心理素质、品质培养等方面也具有塑造、提升的功能。
所谓“大世界,小棋盘;小棋盘,大世界”,说的是不管是围棋还是象棋,小小的棋盘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也可以称之为“活化石”。它体现了许多战略、战术,包含了一种哲学思维和文化精髓,对人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例如,在下棋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水平比较差,就哭,如果这个孩子缺乏承受能力,别人一说“完了”,那他真的就“完了”。但是常常下棋的人,除了其智力突出,脑子灵活之外,他们的耐力和毅力也比一般人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比一般人好。因为在下棋中,失败、挫折是常事,大喜过甚与痛不欲生皆有,因此,历经“磨”“炼”造就了他们平和的心态,这对他们的成长以及一生都很有帮助。
记者: 特色教育并不是说学校办一个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就可以了,您眼中的 “特色教育”是个什么概念?
王汝南: 我觉得学校办此类的培训班搞特色教育,有其对的地方,首先形式是对的。任何有意义的教学探索都必须付之于实践,要有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但是,真正的“特色”在于它本身的实际效果,并且使这种效应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为了形式而形式,充满功利主义色彩,那就是对这种艺术的亵渎。
记者: 如今,我们的教育现实是:一方面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亟待加强,那么这对中国棋院与世纪华教教育研究院联手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棋类课题研究和推广活动有什么影响?如何开展这项活动呢?
王汝南: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应该说,应试教育对中小学棋类活动的推广影响不大,而且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棋类教育的探索目的不是对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相反,倡导全国中小学进行的棋类课题研究,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项合作的定位是棋类在素质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即棋类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我们考虑更多的不是它的商业价值,而是它的教育辅助价值或教化功能。下棋,首先是娱乐,其次才是教育。我们不要求众人学棋,不要求把它当作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来对待。对专业棋手来说,下棋不仅是他的事业和责任,而且是为国争光。因此,从职业角度来看,依靠学校可以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体育苗子。但是,如果是即将高考的学生,下棋只能是学习之外的一种娱乐或精神调剂的方式,我们不提倡为了此类教学而过多占用学生的宝贵时间。在此,希望进行课题研究的学校作好正确的导向。
棋类发展的合作模式
记者: 2001 年,由 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联合下发过一个文件,这个旨在推进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体艺司 [2001]7 号文件 ,它在棋类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出台的过程和意义。
王汝南: 棋类活动作为体育项目中的一种,要介入教育,就必须借助于教育部。因此,由我们出面积极与教育部协商,以三棋进学校活动课题研究形式促进棋类推广。这份文件由酝酿到出台经过了一段时间,也有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考虑到内在动力与资金的问题,并希望开拓官方与民间合作这一新渠道,各取所需、各显神通,扩大这项活动的深入及延续。
这份文件的意义在于,以前各地的棋类活动都是自发的,而以部、局文件的形式来推广,则使这些活动有了政策依据和政策指导。虽然它不是长期性的,也没有强制力,但它却是合理合法的;学校的棋类教育活动也从此纳入了规范,有了自觉性质。
记者: 请您介绍一下棋类在国外的发展状况。您对“三棋”进学校,国内的棋类推广和棋类教育活动给予什么期望?
王汝南: 早在前苏联时,国际象棋就已经深入到了学校,其中一部分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而大部分则为学生的课外活动,现在在俄罗斯、格鲁吉亚等独联体国家它仍然受到学生的喜爱和社会的支持。围棋在日本与韩国则成为整个国家的一种兴趣,这一点我们通过各大媒体都可以感受到。
中国棋院非常重视开展青少年棋类项目的普及工作,它关系到棋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和团中央宣传部合作开展了“千宫百万活动”,即在团中央所属的一千多所少年宫开展百万青少年的棋类培训和等级测试活动,并创建青少年棋院。这项活动开展至今已 5 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联合印发的《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精神,中国棋院联合北京世纪华教教育研究院起步进行三项棋类(围棋、象棋、国际象棋)进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希望和教育部加强联系,取得更大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希望北京世纪华教教育研究院扎扎实实开展才此项工作,通过课题研究加强学校棋类教学工作的交流,引导从事棋类教学的老师投入到棋类教学的研究中来,对学校开展棋类活动的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出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棋类活动的开展。我们自己开办了中国棋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青少年棋类的培训活动。
另外,社会上开展青少年棋类普及的活动也很广泛,而且像青少年棋类俱乐部、培训学校、围棋育苗工程等民间组织也很多。我认为,棋类项目青少年的普及很有前景,民间组织开展青少年棋类普及活动要定好位。我真诚希望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棋类项目的普及工作给予支持,使其充满活力和不竭动力。
★ 链接
王汝南 1946 年出生, 14 岁学棋, 1982 年被授予八段。历任中国围棋协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棋院副院长、中日友好围棋会馆馆长、《中国围棋年鉴》编委会副主任。获 1964 年全国个人赛第五名, 1966 年、 1973 年第四名,获全运会 1975 年个人赛亚军, 1979 年第三名。获第一届 “ 新体育杯 ” 第四名,进入第五届名人战前八名。著有《弈坛争霸三十年》。
棋外之音:
老棋手眼中的“棋之道”
“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别人说声‘对不起!',你对其也应说声‘对不起!'因为你如果不伸这只脚的话,那么他也许就踩不到你了。”
——谈到现代人特别浮躁,王汝南举例说,下棋对人们培养平和的心态和互相忍让的精神大有裨益。换个思维方式再难解开的“结”也能解开。
“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没开张”,如果人人都去经商赚钱了,追名夺利,斤斤计较,那社会还能和谐吗?
——说到国家要创建和谐社会,王汝南举例说扫大街的可以成为大学生,但要求全国的清洁工都成为大学生,那就存在问题了。因此,社会不要总是汲汲乐于追名夺利,不妨坐下来下盘棋、静静心。
“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体,素质教育是教会学生一种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好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
——谈到素质教育,王汝南指出棋类对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强的培养功能和造血功能。
“围棋之道,始于不战,终于用战。战为不战,不战为战;战而不战,不战而战,方臻上乘之境。”
——王汝南在《弈坛争霸三十年》中的结束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