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棋有三败。一者欺敌,二者不辨局,三者多错。放眼人生,也是如此。落子于星,追忆往事,难免唏嘘;滚滚长江东逝,青山依旧,心境却仿佛老了很多,这也许就是长大的代价吧。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棋者有十戒:
一者,不得贪胜。古往今来,因为贪图小利而失败者比比皆是;而与人相处,一味死缠烂打也只会让人反感。如此浅显的道理应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否能理性的处理事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二者,入界宜缓。在时机未成熟时轻言出击,实在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没有相对的把握,冒进不如按兵不动。
三者,攻彼顾我。孙子曰:“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又云:“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可见了解自己实际情况的重要性。无其实却谋其位,不仅害人,也会害己。
四至六者,弃子争先、舍小救大、逢危须弃。一个人对于棋盘的把握,大体是可以从其对先手与弃子的审时运用上看出来的;而人生坎坷,是否能果断的“放手”,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走向。
七者,慎勿轻速。“欲速则不达”,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好高骛远、妄图一步登天者有之,然功成者十无一。虽然稳健有时会变质为保守,但至少不会酿成大错;而一味速进,很多时候会成为失败的根源。
八者,动须相应。一旦决定,就须动员所有可能的力量,一旦成为孤军,就很难摆脱被动的地位了。虽然有所谓的“治孤”法门,但从大势来说,战术上的成功不足以抵消战略上的失策。
最后,彼强自保、势孤取和。“夫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这段话说明了攻守与形势的关系。面对强势却不懂得规避的行为无疑是不智的。钢若强则易折,水虽柔却无以易,实是至理名言。
纷乱无章,却蕴藏着“势”;激烈搏杀,却隐含着“理”;每每不经意间的一手,改变着整体的走向……人们称这种道理为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