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六韵

五子棋≠↗格五

字号+ 作者:伍池 来源:本站 2018-09-20 05:57 我要评论( )

棋友发来一文格五小考粗看意在考证五子棋源自中国,可细品却在旁证五子棋源自日本。五子棋与文中提到的格五只是同于一个五字,而从文中谈到格五的玩法,到象是跳棋的鼻祖。这个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作者,从第一段文字上看就与考相对立而不严谨。王明津:日

  棋友发来一文<“格五”小考>粗看意在考证五子棋源自中国,可细品却在旁证五子棋源自日本。五子棋与文中提到的“格五”只是同于一个“五”字,而从文中谈到“格五”的玩法,到象是跳棋的鼻祖。这个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作者,从第一段文字上看就与“考”相对立而不严谨。王明津:“日本所谓'连珠'游戏,基本原理与我国如今的五子棋相同,但规则完备”--五子棋在中国虽没有着实的考证,但在中国绝不是近年而有的,所以文中的“如今”就相当不恰当,不知王明津此文发于何时,实事上“如今”的中国五子棋已接受了“连珠”竞技理念。
        五友们你们如何看?!
 
  百度言“格五”
 
  格五是一种古代流行的中国棋类游戏。又名簙簺、博塞或簺。《汉书·吾丘寿王传》注:“格五棋行簺法,曰塞、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清翟灏《通俗编》认为格五的具体走法是:双方各执黑白棋五枚,共行中道,每次移一步,遇对方则跳越,以先抵敌境为胜。
 
  史书记载编辑
 
  “格五”是一种类似六博有机率成分的两人游戏,在两汉至南齐的史书中都出现过,历史上前汉的吾丘寿王,后汉的梁冀,南齐的沈文季都善于这种游戏。《汉书》中最早出现,颜师古的注是现存的文献中最早解释这一游戏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条记录:
 
  《汉书》卷64《吾丘寿王传》:“吾丘寿王以善格五召待诏。”颜师古(581-645)的注文写道:
 
  “苏林曰:‘博之类,不用箭,但行枭散。’孟康曰:‘格音各,行伍相各,故言各。’刘徳曰:‘格五,棋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师古曰:‘即今戏之簺也,音先代反。’”
 
  《后汉书》
 
  《后汉书》卷34《梁冀传》:“冀字伯卓……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唐章怀太子李贤(654-684)的注文说:
 
  “《前书》吾丘寿王善格五。《音义》云:‘簺也,音苏代反。’《说文》曰:‘簺,行棋相塞谓之簺。”
 
  《簺经》
 
  北梁鲍宏著有《簺经》曰:「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乘五,至五即格不得行,故云格五。」
 
  《南齐书》
 
  另外,《南齐书》卷44也有沈文季善格五的记载:“文季虽不学,发言必有辞采,当世称其应对。尤善簺及弹棋。簺用五子。”
 
  从以上的引文看,“格五”又叫做“簺”,在两汉至南北朝是一种著名的游戏,甚至有《簺法》、《簺经》等关于它的专门著作。颜师古和李贤都是初唐人,他们分别注《汉书》和《后汉书》,依据的大约是相同的书籍。从他们的注文看,“格五”这一游戏的精要之处是“行棋相塞”,有使用投子决定步数,具有『塞』、『白』、『乘』、『五』这四种采名,其中掷到『五』就不能移动,所以又称格五。颜师古说“今戏之簺也”,大约唐朝初期或稍前,游戏以“簺”的名称流传,所以后来知道“格五”的人就少了。。
 
  “格五”或“簺”唐以后肯定又有变化,它的具体下法,后代就不甚了了,所以不少学者就纷纷做出考证。关于“格五”的考证条目,见于宋初杨侃的《两汉博闻》、稍后黄朝英的《靖康缃素杂记》,以及著名的《说郛》、《玉芝堂谈荟》、《通雅》等很多书籍。这些书除了引《汉书》、《后汉书》的注文之外,还将“格五”和另一种叫做“蹙融”的游戏联系起来,认为宋时的“蹙融”就是古时的“格五”。但游戏到底该写作“蹙融”还是写作“蹙戎”,则又有争论。从这点看,“蹙融”或“蹙戎”是唐宋时的口语,而它是不是就是古时的“格五”,则很难说。
 
  《靖康缃素杂记》
 
  《靖康缃素杂记》说:“世俗有蹙融之戏,谓以奕局取一道,人各行五棋,即所谓格五也。”《梦溪笔谈》则说:“蹙融或谓之蹙戎,《汉书》谓之格五,虽止用数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徐徳占善移,遂至无敌。其法已常欲有余裕而致敌人于险。虽知其术止如是,然卒莫能胜之。”两种书都说“蹙融”就是“格五”,但是没有说出任何证据。这种说法被后来各种“考证”所采用,我则是很有些怀疑的。
 
  《酉阳杂俎》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贬误》一条写道:
 
  “小戏中于奕局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予因读《坐右方》,谓之‘蹙戎’。”
 
  《酉阳杂俎》的这一条目暗示了两点。第一,段成式虽然说‘蹙融’应该写作‘蹙戎’,自己却没有说它是古时的“格五”。从“贬误”的写作动机看,不那样说,就说明段不认为“蹙戎”和“格五”是同一种游戏。第二,从游戏的着法看,“格五”则是“行棋相塞”,是偏着于“格”、“塞”,让别人动弹不得的游戏,而“蹙戎”则注重于让自己的棋子尽快到达目的地。所以,我很怀疑黄朝英和沈括的说法。依我看,“蹙戎”或许与“格五”有相似之处,甚至是从“格五”发展而来,但它不是“格五”。可以断言,至迟至宋朝,“格五”的名称之存在于当时的古籍之中,现实中已然没有它了。另外,“格五”用的是五个棋子,但“蹙戎”的棋子数有说五个,有说六个的(引文从略),也许说明它们是规则的变体。
 
  《事物原始》
 
  相似地,《事物原始》说:“格五,即今之挨三顶五擦七呆八之棋也。”也只能理解为“今之挨三顶五擦七呆八之棋”是从“格五”发展或变化而来,而不是“格五”游戏本身。当代有专家说“格五”经千年的发展变化,成了今天的跳棋,这虽然没有文献的“硬”证据,但从相似性看,倒也是合理的结论。
 
  综上所论,我们想说的是:“格五”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千把年以来已不见了。进一步说,这个名称,老百姓和一般的学者们很久以来都不知道了。自然而得的推论是:口语中与“格五”有关的词汇,因为大众对“格五”的陌生而成了“没有来历”的词了。
 
  闽南话中有“格五空”、“格五人”一类的词汇,指的是“好与他人‘抬杠’,‘过不去’”,或者是“思维、言谈、行动(故意)不循常理”的个性。这些词,便是来源于“格五”这种游戏。“格骨”,以及语音讹变而来的“假骨”,自然也是由此游戏而来。
 
  由来编辑
 
  第一,“格五”是以“格”、“塞”他人为要义的,正与“格五空”等的表现相同,所以说二者读音相同,意义相通,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北京话中的“格塞”,南京话中的“格古”(读为ga2gu2),意思虽然还稍有不同,却在读音上和意义上与“格骨”有绝对肯定的联系。我们讨论过,“格五”一词久不为大众所知,但用它表示为人、个性,则古已有之,所以各种方言中应该有它的痕迹。北京的“格塞”,南京的“格古”,就是这种痕迹的体现。它们的存在,一方面是古人已用“格五”形容人的个性的旁证,另一方面,也是“格五空”、“格骨”等来源于“格五”的旁证。
 
  第三,杂剧《陈州粜米》中有人物“张撇古”,《乌盆记》中有人物“张别古”。这“撇古”、“别古”,其中的“别”和“撇”,都是“格”、“塞”的意思,它们的词意,又与(南京话的)“格古”(为人不循常理,不易相处)相同。因此,它们是“格古”在元杂剧中的写法。“撇古”和“别古”是“格古”在古人通俗文字中的体现。这证明古人口语用“格五”状人,也证明“格五”不为人所知以后,词的写法之易变和多变。
 
  闽南话的“格骨”中的“骨”字,有两种可能的来历。第一种是它只是“五”字的音讹――“五”与“骨”韵母相同而声母相近。另一种可能性是“格五”的棋子多用动物骨做成,所以“格五”也称作“格骨”――这也很可能,“牌九”叫做“骨牌”,古时麻将也多用骨头来做。但无论如何,它是“格五”一词和变形,则应该没有疑问。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五子棋文化初探

    五子棋文化初探

    2022-06-23 05:04

  • 亦简亦难的五子棋(精确数学)

    亦简亦难的五子棋(精确数学)

    2022-06-20 05:57

  • 与围棋相比,公众会认为五子棋更简单,根本原因是什么?

    与围棋相比,公众会认为五子棋更简单,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2-06-18 05:15

  • 五子棋经验棋理总结

    五子棋经验棋理总结

    2022-06-14 04:58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