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子棋的变化数量可以达到10的70次方之多”,Oh my!这个数如何读写啊?不过比3^225、225!少了些。我为此请教了清华博士,博士也没有对此数如何来的给出答案。对于我这高等数学只知皮毛的笨人来说,就算这个数对吧。可问题是如此之多的变化:1、五子棋在中国千年为何给人打下深深的烙印“低幼游戏”?2、1992年竞技五子棋返回中国到现在30年为何对定式冗长、变化少而降低热情,国际连珠联盟不断尝试新的开局模式?3、不用AI电脑就能跑出“终结”谱?

五子棋变化不是数学计算,五子棋变化一定围绕着黑白双方谁先连五,也就是说它必须遵守“兄弟相依,短兵相接”的战略方针。
由此无限无禁原始五子棋,黑必胜,变化也就在“天元”周边几格。黑指定开局、白三手可交换、黑五手N打、其他繁赘的开局模式、黑棋有禁手变化也不如人意。
五子棋的现状表明“10^70”这里面包括很大一部分:不为连五“自杀”的变化。而这此变化再多也称不起五子棋的“面子”。读者不是“痴迷于保健”的老人,用“概念”可以轻易“忽悠”的。
“……五子棋……强调的是直线精密计算,……”,“10^70”是如何精密计算出来的?五子棋是五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当中容错率最低的,那我们的宣传就可容错?
智人扬长避短,现规则下五子棋的变化量,是让五子棋人“脸红”的,那我们为何要将我们的“短”无限放大呢?推广宣传五子棋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智人”而不是“愚人”。“智人”有思想不接受“忽悠”!
对于吸引少年儿童让家长动心来说,我认为如下宣传为宜:
五子棋则是在有限空间内不断增兵,构建连防,争取最少子连五为胜。它虽然也讲究全局的策应,但更多的是依靠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的拼斗转换而来的,甚至很多时候生死就在一个局部的处理上,因此极其注重局部,完全是一种以“精确”两字为基础的计算,体现的是精确数学的概念。
而少年儿童正是建立精确数学的模型基础的时期,“棋错一招满盘输”是对五子棋精确的最好诠释,要下好五子棋就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又无需很长时间,正适合儿童生理,通过五子棋学习,儿童逐渐养成细致观察、全面分析的良好习惯,从而远离“马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