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杂陈

棋文化育人与大学棋类运动发展探究

字号+ 作者:李晓鹏 来源:中国国际象棋协会 2021-05-08 04:48 我要评论( )

李晓鹏:棋文化育人与大学棋类运动发展探究 以北京大学等高校为例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

  李晓鹏:棋文化育人与大学棋类运动发展探究 ——以北京大学等高校为例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与世界棋后、北大学生侯逸凡交谈时,还深刻而精辟地指出:“人生如棋局!外交如棋局!”,并且强调了学习博弈思想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对文化育人和“棋”的精辟阐释,为大学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同时深刻揭示了棋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重要育人价值。棋类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同时又十分适合互联网时代普及和发展,全球爱好者数以亿计,已成为一种在全世界流行的时尚运动、休闲文化,也是寓教于乐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育人载体。
  
  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少儿棋类教育关注和研究较多。但是,专门以大学生棋类运动为研究对象,且突出教育功能和文化育人视角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还十分少见。下文将对棋文化育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围绕棋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阐释其与立德树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互联网时代等方面的关系;进而结合北京大学发展棋类运动的成功实践,探索和梳理大学棋类运动的发展路径、平台、载体,为推动大学棋类运动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棋文化育人与大学人才培养创新
  
  相关史料记载,棋类活动的雏形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围棋、象棋均发源于古代中国,被列入琴、棋、书、画“四艺”之中。早在《左传》中就有记载“弈者举棋不定”。国际象棋则一般被认为发源于古印度,但在演变进程中也与中国的象棋产生相互影响和融合。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随着国际交往日益扩大,体育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世界范围的棋类赛事以及棋类组织随之孕育而生,且影响范围逐步扩大。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时代的飞速发展,棋类运动已经成为一类遍及全球、参与度高、深受大众喜爱的心智运动和文娱活动。全世界棋类爱好者的总人数在多年前已逾十亿之众。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列宁、拿破仑、富兰克林、丘吉尔、卢梭、歌德、列夫·托尔斯泰、维纳、比尔·盖茨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文化名人都喜欢棋类运动。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大学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特别是强化文化育人效果,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开拓思路、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大学文化常重视和突出思想性、包容性、多样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是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治校理教的核心观点。同时,大学以育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教育相结合。笔者的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赵存生教授对大学文化有深入研究,还曾长期领导和支持大学棋类运动发展,认为棋类运动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大有裨益。当前,无论何种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创新都要遵循以德为先的原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发和传播正能量,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棋育人”是笔者基于长期思考和大量实践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大学素质教育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和手段。棋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育人价值也非常突出,棋类教育必将是促进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的一种创新路径。
  
  笔者认为,棋类运动是一项风靡全球,有着完备逻辑体系,集竞技性、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富有规则文化、伦理文化内涵及显著寓教于乐功能,体现效率原则、公平精神、理性魅力、自主理念、创新价值、艺术美感和快乐精神,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文明、高雅、大众化的互动式心智运动。棋类运动天然具有的竞技性、趣味性、挑战性、创造性、逻辑性、知识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点与大学生群体的求知欲、进取心、高智商、擅动脑、爱交流等特点十分契合,以棋育人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显著。
  
  (一)提升心智,磨练意志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操。”大诗人歌德也有言:“国际象棋是智慧的试金石。”棋类运动是考验参与者智力水平和心理素质的一类竞技运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智水平,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具有显著作用。
  
  1.智力游戏:促进大学生智力水平全面提升
  
  学习规则、观察局面、分析形势、判断走向、制订计划、推理步骤、计算着法等内容都是棋类活动的重要环节,在下棋过程中,要想完成好上述一些环节,根本在于要具备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这也是智力的核心要素。棋局变化无穷,棋类规则体系下包含的可能变化是天文数字。参与者在此基础上,要积极调动多项基本智力要素,包括:记忆力、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计划力、推理和计算等多方面能力。棋是思维艺术,是科学、艺术和竞技的结合,是经验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战略思维的统合。下棋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有效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棋类运动在锻炼大学生智力,培养逻辑思维、对策思维、辩证思维、全盘思维、大局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进取意识
  
  2012年8月,当时的北大党委书记和校长曾联名给北大国际象棋队队员王皓同学发贺信指出:“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你们不畏强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体育精神。”竞技性是棋类的本质属性之一,棋类与其他体育竞技一样,既是对参与者心理的一次考验,也是一种锻炼。大学生在下棋时所表现出的意志力、自信心、进取意识、专注力、情绪稳定性、韧性、毅力、抗挫折能力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棋局形势变化乃至胜负走向。对于参加棋类运动的同学来说,执着追求、永不放弃、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取得辉煌的坚实基础;而顽强的意志、高昂的斗志、平和的心态是在困镜中取胜的心理三要素。大学生在下棋时所表现出的棋风也都是其内在气质和性格的某种体现。棋类运动对于参与者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参与者竞技心理素质、主观能动性、自我认识能力和自制力的增强也具有显著地牵引作用。
  
  “弈者,无不欲争胜”的常识也告诉我们,棋手自然而然地形成较强的进取意识和意志品质。同时,如何对待“胜负”,这是棋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暂时取胜一方如何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总结经验、发扬长处、再创佳绩?暂时失败一方如何战胜挫折、汲取教训、重塑信心、走出困境、争取胜利?对于这一系列正反两面问题的认识与回答,必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胜负观、竞技观和良好的心态,增强适应能力和自身修养。
  
  (二)知识扩展,启示人生
  
  棋类运动蕴含的许多知识和道理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现象或规则存在不少相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指出“人生如棋局”。第13位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曾撰写《棋与人生》,此书阐述了国际象棋与人生、与社会、与生活的多方面关联,以及各种有机联系中蕴藏的普遍道理和人生哲理。
  
  1.棋如人生:触发大学生思考人生哲理与成功之道
  
  棋类运动发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模拟军事策略、竞争思维和博弈思想。棋类的许多规则和抽象的战略思想、具体的技战术元素都与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存在联系和共通之处。大学生在参与棋类运动中,可以跳出棋局,从人生的大视角和生活的大舞台,去俯瞰棋局,将棋道与世间万事万物之道相联系,领悟人生哲理,以及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事业工作诸方面的成功之道。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大致了解。”也有人说,人生是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博弈意味着通过选择合适策略达到合意结果。
  
  围棋棋圣吴清源先生认为,棋盘就是宇宙。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下去——这就是“六合之棋”。围棋在古代被称为手谈,弈棋双方以平淡的落子交流对棋道、对人生的理解。小小纹枰,方寸之地,布局、征战、防守都在上面进行,有因伐而失,有因弃而获,人生的大智慧都在这里。一个人多研究围棋是有好处的,可以多一些大局观。
  
  2.规则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与公正理念
  
  任何一种棋类运动其实本质上也可以被视为一套独特的规则体系。规则体系是下棋的基本要件。凡是棋类活动参与者都首先要认可和遵循有关的规则、规定。同时,由于棋局通常是两方或多方竞技的一个博弈场,所以维护各方公平,确保公正比赛原则都是棋类运动得以开展的基本准则。这些前提性的制度安排也会让所有参与者在参与棋类活动时,可能比较多地注意遵守规则的问题以及公平竞技的问题。久而久之,棋手会形成比较强烈的规则意识、公正理念和遵纪守法的观念。这对大学生未来走入社会,加快适应社会制度和规则体系,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具有公正、法治观念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以棋会友,增进交往
  
  棋类运动是人际交流的平台,同时,中西方不同种类的棋类项目所包含的规则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一些特征。
  
  1.共通语言:扩展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
  
  棋类运动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对局记录形式”,对局记录可以再现棋局过程,帮助棋手在赛后进行棋局回顾和研讨交流。有人把棋类比作一座桥,它联通了对局各方,让参与者可以在棋类对局中汇合观点、交锋思想、比拼智力。棋类交流可以让大学生增进彼此了解,通过棋类活动结识朋友,扩大交往范围。
  
  2.文化比较:帮助大学生从棋类文化特点了解中西文化异同
  
  文明有源,智慧无界。推广和开展智力运动有助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例如:象棋棋盘有“九宫”“河界”,象棋的“将帅与仕”不可逾越“九宫”赴外征战,象棋的“马”有“蹩马腿”的约制,而这些限制性约定都是国际象棋中所没有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国际象棋的“王”是可以亲率众“将”周游棋盘各方征战或避战的,国际象棋的“小兵”前进到对方底线后可以“升变”成己方的大子,这也寓意“小兵”经过艰苦执着的奋斗后,也有机会晋升层级,为团队事业的成功做出更大贡献。如果对围棋、军棋等不同棋类项目规则以及其中技战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比照研究便可以从中了解到更多棋类文化所体现的国别文化、社会文化的异同之处。这对于大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世界、了解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积极意义。曾长期领导北大棋类运动发展的现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的张彦教授曾指出:“北大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重镇,作为中西传统智力竞技项目的棋类运动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土壤。”
  
  (四)竞赛争光,凝聚团队
  
  棋类比赛对于参赛者形成荣誉意识和团队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爱国荣校: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与荣校意识
  
  当大学生代表自己所在的院系、学校、城市甚至是国家参加各个层级的棋类比赛特别是团体赛的时候,他通常会有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参赛者此时的思想状态不同于其日常参与的休闲娱乐化的棋类活动。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北京大学先后有十余位棋类冠军国手近百次代表国家征战世界赛场,他们的共同体会是当代表国家比赛时,听到国歌奏响、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一刻,爱国心、自豪感会油然而生,涌动全身。中国国际象棋头号棋手、北大学生丁立人曾表示,每次参加国际大赛,特别是代表国家在团体赛场上拼搏时,比赛期间常喜欢聆听《光荣与梦想》,如歌词所讲,“跟着必胜的信仰前进”,为国奋战并取得胜利的感觉十分美妙。当然,多数大学生爱好者可能没有机会代表国家参赛,但是当他们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的时候,也一定会有一种爱校荣校的责任感。
  
  2.团体竞技:增强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棋类比赛可以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大类。在团体赛备战中,团队成员间的互助合作非常重要。近年兴起的一些联棋赛,则更考验团队成员间的默契程度,要求参者一方的各位成员在比赛中注重配合、协调一致。无论是棋类团体赛还是日常的棋类社团活动,都可以在增强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攻坚钻研,鼓励创新
  
  对于具有一定水平的棋手来说,除了勤于向高手学习以外,自身的钻研与创新也十分重要。现代竞技运动的竞争十分激烈,如果因循守旧,则将不进则退。
  
  1.研究创新:培养大学生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是一个国际象棋爱好者,他曾在一生最重要科研成就——元素周期律手稿的背面用铅笔记下一个国际象棋残局,他还表示,国际象棋既能让他在科研之余放松身心,也能借以获取科研灵感,获得启发。棋局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战略战术、分支变化。棋手在日常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主要策略选择、变化和着法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与拆解。只有不断思考和钻研,优中选优地寻找到最佳变着,才可能将对局引入胜利的轨道。棋手需要开动脑筋,激发灵感,培养和发挥创造性,努力想别人所未想,创别人所未创,攻克一些棋类领域的关键难点,增加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可能性。
  
  2.攻坚训练:提升大学生应急反应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按照比赛的时限划分,棋类比赛可以分为慢赛、快赛以及超快赛等。特别是在快棋赛和超快棋赛中,棋手的赛时应变反应能力十分重要,在用时紧迫的关键局面下,应变分析速度、理性决策效率都显得尤为重要,通常会决定棋局胜负的走向。因此,日常开展的快棋实战训练会增强参与同学的应变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让参与者更加机智、敏捷、沉着、勇敢。
  
  (六)文明高雅,寓教于乐
  
  棋类运动应当是一种文明高雅、静心怡情的活动形式,对于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个人气质修养水平和休闲娱乐品质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也有助于我们探索创建一条遵循寓教于乐理念,将教育教学、运动实践与休闲娱乐三者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文明高雅:提升大学生气质修养水平和休闲娱乐品质
  
  “摸子走子”“落子无悔”竞赛规定的确立,就是提倡文明竞赛的重要内容。文明下棋、文明打牌是大学生棋类运动所提倡的基本理念,这对于构建文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气质修养水平和休闲娱乐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所说的人生修养路径:定、静、安、虑、得,也正是围棋的修习方法和追求境界。围棋作为一种高雅而宁静的艺术,必有一番“定、静、安、虑”的功夫才能有“得”,必有“定、静、安、虑”的出众修养才能达到上佳境界。
  
  2.寓教于乐:创新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棋类运动可以让参与者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现代教育学向我们揭示,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先进教育的模式。因为,这样的教育多是从兴趣出发,让学习者可以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和环境中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这样的教育一般都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习者在参与活动中,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能力上的提升、品格上的磨砺和气质上的熏陶。未来,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探索更多可以将教育教学、运动实践与休闲娱乐三者相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达成育人的最佳效果。
  
  二、大学棋类运动的发展脉络与推进路径
  
  有资料显示,美国常青藤盟校间以及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许多世界名校间都有国际象棋传统赛事,有的比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参与度。我国大学棋类运动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棋类运动如何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让棋类运动所蕴藏的育人功能更好地释放出来,产生实际功效,让大学生棋类运动的发展之路成为一条越来越宽广的育人之路和成才大道,这是需要深思的重大课题。下文将重点以北京大学等名校为例,基于对最近30余年大学棋类运动的发展实践和基本经验的回顾与总结,力求探寻和诠释大学生棋类运动的发展路径、模式及相关策略。
  
  (一)乘势兴起:从普及知识到创建社团和赛事
  
  1.中日围棋擂台赛和谢军首次夺冠掀起大学棋类活动首轮高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的优异表现,一股围棋热潮开始席卷大学校园,不少现在喜爱围棋并支持围棋运动发展的各界人士都是当年的大学生围棋爱好者。与此同时,一方面受围棋热的影响和带动,另一方面基于象棋所具有的深厚的群众基础,象棋也逐渐在大学校园里蓬勃开展起来。1991年10月,谢军首夺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一举打破欧洲女棋手对棋后宝座长达64年的垄断。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轰动全球,也掀起了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象棋热”。国内高校学生国际象棋社团组织正是在那时纷纷成立。1992年,国际象棋首次被列入北大清华“京华杯”棋牌赛的正式比赛项目。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应氏杯”中国大学生围棋赛始于1991年。随着棋类新闻报道和电视节目的增多,大学生自主学习棋类运动的途径也在扩展。
  
  2.“京华杯”棋牌赛与学生棋类社团先后建立
  
  1987年,由北大与清华两校共同主办,两校轮流承办的“京华杯”棋类友谊赛开始举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31届,深受两校师生中的棋类爱好者所喜爱,已经成为北大、清华两校间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年一度的团体赛事活动。由于该赛事是采取“多项多队竞赛,优先比较团体总分”的赛制模式,所以,它更好地吸引和凝聚了两校师生中的棋类爱好者,让有一定水平的棋类爱好者愿意发挥所长,展现棋艺,为学校争光。“京华杯”赛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大大地促进了两校学生棋类运动的发展。以北大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学生象棋、围棋、国际象棋协会等学生棋类社团先后涌现。据相关记载,1990年北大学生会举办的学生棋类比赛已经开始具有比较广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二)融合发展:从常设棋队到创立课程和制度
  
  1.大学招录冠军国手,棋队建设不断加强
  
  从棋后谢军1991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读书开始,棋类国手和一些高水平棋手走入高校读书越来越多。围棋九段张文东于1995年进入北大就读本科,棋后诸宸于1995年进入清华大学读本科,棋后许昱华于1999年进入北大读本科。至本世纪以来,仅以北大为例,便先后招录了徐莹、金海英、黄茜、王天一、赵雪、王皓、侯逸凡、丁立人、唐丹、李喆等世界冠军或是知名国手来到大学读书,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棋类运动在高校的发展热潮。广大学生棋类爱好者有时可以近距离地与偶像棋手探讨和交流棋艺,提升了棋类项目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一些高校就已经开始初建各棋类单项运动队。但是,在建队初期,棋队建设往往相对薄弱。以北大为例,2000年以前,棋队只是在每次大赛前临时组建,而在2000年5月,北大团委正式组建了常态化、正规化的北大学生象棋队、围棋队、国际象棋队;2001年起,各支单项队分别明确设定一名队长,若干名主力队员。2005年起,各支单项队集中编入北大学生棋牌总队,设总队长一名,进一步加强了对棋队的整体化、规范化管理。北大学生棋队的竞赛成绩在最近10余年里,一直保持很高水平。除了十余位冠军国手,在世界大赛上屡创佳绩,为国家争得了数十个大赛冠军外,北大棋牌队还在世界大学生围棋赛、五届北大哈佛国际象棋团队精英赛以及国内高校棋类单项赛中夺冠或取得一系列优异名次,并在“京华杯”棋牌赛上取得“11连冠”。
  
  2.棋类教育纳入大学教学体系,名师授课助力
  
  随着素质教育战略在国内高校的深入实施,高校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选修课种类逐渐增多,棋类运动也开始走入大学的课程体系。从2003年开始,北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在体育教研部开设棋类公选课,国际象棋、围棋、象棋等课程曾先后纳入北大全校本科生选修课体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突出寓教于乐特点的棋类课程一直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和喜爱。据估算,自棋类选修课开设至今,已有近5000名北大本科生至少选修过一门棋类课程;间接通过北大棋类课程学习棋艺的校内外学生人数逾万人。与此同时,高水平教练也经常走入大学棋类课程普及棋类知识。中国国际象棋队总教练叶江川从2003年起,正式成为北大国际象棋队的顾问,并在2005—2006年间担任北大国际象棋课主讲教师。徐家亮、谢军、许银川、柳大华、古力、徐俊、孙旗男、吴少彬、姚振章、王陛钧等许多著名冠军国手或是棋界专家也曾到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出席棋类活动,或是长期承担棋类教学工作。
  
  3.棋类特长生冬令营制度促进大学棋类运动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部分国内名校就开始推出棋类特长生招生制度。欧美的一些知名大学也欢迎具有国际象棋等智力运动特长的学生申请报考,并在招生录取、奖学金等级划定等方面对高水平棋类运动员给予政策倾斜。北大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欢迎有棋类特长的学生报考北大,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招生办公室、团委等相关部门从2003年起,正式建立和启动北京大学棋类特长生冬令营选拔制度,每年会面向有棋类特长的高中学生集中开展选拔测试工作。尽管这项制度因为一些原因在2013年暂停,但是在实施的十年间还是发挥了重要的牵引带动作用,不仅有利于大学棋队的持续建设,而且也有利于全国优秀青少年棋手的培养。
  
  (三)持续完善:从多元拓展到创新品牌和载体
  
  有学者提出“育人为本,科学为根,文化为魂”的大学哲学观,认为教育、科学和文化是构成大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北大等高校中,棋文化已经与教育深度融合,大学生棋类运动主要呈现出参与众多、开展便利、形式多样、交往广泛、多元发展等特点。每年通过课程、讲座、比赛、观赛、网络对弈、宿舍活动、人机对弈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各类棋类活动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多。笔者认为,“棋类文化育人”和“棋类竞技争光”是大学发展棋类运动的两大主题,在持续完善高校棋类运动发展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顶层设计,顺应新形势、新变化,实现双轮驱动,加强统筹与创新,实现综合、多元发展格局。
  
  1.提升竞技水平,落实争光战略
  
  创建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水准的学生棋队是推动大学生棋类运动向前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北大为例,自本世纪10年代,先后招入王皓、侯逸凡、丁立人、唐丹、李喆等多位顶尖冠军国手,使得棋队特别是国际象棋队的整体实力领先于全球其他大学。在建设顶级队伍的同时,对于棋类业余高手的培养也在逐步加强,形成参赛梯队。以学生中的业余爱好者出战的北大国际象棋队近年来也能获得首都高校国际象棋联赛的多项冠军。
  
  2.创新赛事活动,促进广泛交往
  
  今天的大学生棋类活动早已不局限于某一个高校校园内的活动,同城高校、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高校,乃至国际高校间的比赛已越来越多。棋类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语言和工具,推动了大学生群体内的广泛交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级和学业阶段、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棋类交流日渐增多,形式多样,层出不穷。例如:北京大学于2001年创办的“北大杯”棋赛以及“新生杯”棋赛,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曾经举办“清凉一夏”快棋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间还举办过爱国者象棋数百人交流赛,北大、清华、南开等三所大学间每年举办“西南联大杯”象棋赛。2009年曾在江苏南京举办过“南方—北方”大学生百人交流赛。2015年起,在中国棋院的大力支持下,北大牵头组织首都高校国际象棋联赛,并通过引入混双联棋、chess960等趣味性、悬念性更强的赛制,来调动各高校同学们的积极性,已有20多所北京高校的数百名学生参加过近两年的校际国象交流活动。
  
  3.线上线下结合,丰富内容形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受同学们欢迎的推广模式。2016年春季,北大学生国际象棋协会曾联合有关国际象棋APP软件研发团队,发起线上进行的全国大学生国际象棋邀请赛。当前,大学生棋类爱好者可以通过棋类教学软件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开展棋类学习、练习,参加赛事活动。国内外各所大学的棋类爱好者之间也可以广泛开展在线棋艺交流。这些都为大学生棋类运动的快速普及和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经过多年发展,大学生棋类活动早已不限于常说的“三棋”范畴。五子棋、四国军棋、国际跳棋等一些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棋类也深受大学生欢迎。在丰富棋类项目的同时,未来也可以在活动样式创新上进一步探索创新,让同学们在下棋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收获启迪和友谊。
  
  4.加强文化研究,注重文化育人
  
  大学博弈,棋道育人。高校棋类课程及相关社团是开展棋文化研究、扩展棋文化育人功效的重要平台。大学举办的棋类文化节,可以邀请棋类文化名家走入校园,宣讲棋文化,还可编发体现大学棋类文化特色、品味与风格的棋类书刊。北大校友、象棋世界冠军金海英认为,下棋可分为三种境界:技、艺、道。视下棋为生命境界之追求,这正是与追求真理、不断超越的大学精神相通的。象棋不仅是一个体育项目,更是独具中国韵味的文化载体。所谓“琴棋书画”,“棋”向来是为中国知识分子所重视、融于生活与个人修为之中的传统艺术形式。关于“弈”的智慧及其与人格、学养乃至政治运筹之间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竞技的范畴,甚至被先贤提升到了“道”的层面。无论是价值观培育,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普及棋文化都是一条很好的值得深挖途径。此外,近年来,笔者还尝试组织和指导部分北大学生翻译了两本美国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撰写的英文棋艺经典著作,今年已出版发行,受到不少棋界人士的欢迎。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也能感悟到中西方有关专家学者对棋艺理论、概念、技战术等多方面棋的知识和价值文化层面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开阔眼界、取长补短,汲取多方养分。
  
  5.扩大辐射影响,增进社会合作
  
  北大一直高度重视弘扬棋文化,在北大新闻网、电视台、广播站、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的报道中,经常有棋类消息,助力棋类运动在校内外的传播与影响。作为棋类运动发展状况比较好的高校,北大也积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将成功实践经验通过一定方式分享给其他大学,同时对青少儿棋类素质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借鉴和服务,将大学精神与棋文化推向更广阔的社会民众。2014年春季以来,北京大学创办了“北大好棋”微信公众号,这一微信平台成为高校中以棋类为主题和特色的首个长期对校内外棋友推送讯息的知名新媒体品牌,很好地发挥了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巨大辐射影响力,其粉丝数、阅读量、转发量都不断增长,受到广大大学生棋类爱好者和社会棋友的好评。大学棋类运动发展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应注重吸纳、整合、优化、运用更多校内外资源,进一步加强与棋类专业机构的合作,寻求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的支持。
  
  下一步,大学应当在总结以往好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做法。简言之,可以在如下一些方面继续探索创新:一是建设教学主渠道,推动棋类课程的开设与完善;二是打造竞技主力军,促进棋类队伍的组建与锻造;三是夯实文化主阵地,加强棋类社团的培育与发展;四是挖掘活力主源泉,支持棋类活动的创新与丰富;五是建设宣传主平台,促进棋类传媒的兴办与扩展。2016年11月,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在致北京大学的感谢函中,希望北大等国内顶尖学府将发展国际象棋始终作为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和推进素质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有效途径和特色抓手,促进青年学子通过学习参与国际象棋运动,开阔国际视野,塑造卓越才能,提升综合素养。
  
  可以相信,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完善和棋类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棋类运动发展一定会继续向前迈进,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开创大学棋文化育人的新局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竞猜谈对联

    竞猜谈对联

    2021-01-22 05:25

  • 成语话棋

    成语话棋

    2020-08-03 04:49

  • 博采智力运动文化

    博采智力运动文化

    2010-05-12 14:32

  • 做女人与下棋

    做女人与下棋

    2008-02-28 13:34

网友点评